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,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。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,或“诗情画意”的境界。
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,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。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,或“诗情画意”的境界。
摄影绘画主义流派在摄影艺术学中,可分为广义和狭意两类。
广义言,该流派以绘画造型原则和美学追求规范自已创作的摄影艺术流派。
狭义言,则专指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,1857年达到顶峰,八十年代已接近尾声,终于结束在1886年P .H .爱默生(P .H .EMERSON)发起的那场大“批判”中的、以当代拉斐尔前派为榜样,追求维多利亚艺术风格的摄影艺术流派,它被称作“高艺术”(HIGH ART)。
是这一时期摄影艺术的主流。
这一摄影艺术流派其创作题材大多取予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,创作方法是主题先行,先画草图,请人扮演拍摄,再经暗房加工而成。故作品结构严谨,布局考究。艺术特点是作品极富情节性、叙事性和寓意性。
该摄影艺术流派所以产生于斯是历史之必然。如前所述,摄影一进入人类的社会生活,以其能够“复写和留存” 现实景象的能力风靡了人们,而它能不能以其“摹象传情” 的能力进入造型艺术的殿堂尚待人们开发和探求。1847年,一幅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名叫T .库蒂尔(T .GOUTURE)拍摄的题为《古罗马的没落》剧照,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浓郁的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风格,与其时被艺术史家誉之为维多利亚艺术风尚——拉斐尔前派的艺术思潮合拍被时人震惊和思索。使摄影家认识到摄影在“艺术领域” 里一定也会大有作为,造型潜能和空间很大,从而开始体察到摄影的另一种特性——造型性,启示和激发他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热情。例如这一时期中著名女摄影家J .M .卡梅隆夫人(J .M .CAMERON)就明确表示要“坚决地跟着拉斐尔前派走” ,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成立名垂摄影史的“拉斐尔前派小组”的绘画主义摄影组织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八年之后的1855年,摄影艺术家O .G .雷兰德(O .G .REJLANDER)摹仿T .库蒂尔拍摄剧照的方法——摆布导演地拍摄出具有情节性的被评论家誉为“摄影艺术发轫时期的佳作” 和“用摄影来绘画”作品《玩耍》;另一位绘画主义摄影家W .L .布拉斯(W .L .PRICE)的《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》亦相继问世。
同时期,1852年英国摄影家R .贝亚德(R .BEJADER)发明的“拼接合成法”
和1855年法国摄影家H .斯芬格尔(H .SFINGUER)发明的“修描照片” 等摄制工艺的普及与,无疑为“用摄影来绘画”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与空间。于是1856年, P .H .罗宾森(P .H .ROBINSON)创作出有“维多利亚艺术风格” 之誉的《黎明与落日》;第二年——1857年O .G .雷兰德就用了30张火棉胶底片,依着事先设计好的草图,化了六个星期,精心在一幅400×800mm的蛋白相纸上摄制出绘画主义摄影流派的峰巅与扛鼎之作——《两条生活道路》,并于在是年曼彻斯特举办的“艺术珍品展览会” 上展出,震动了当时的艺术界,将该摄影艺术流派推向了顶峰。
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:仿画阶段;崇尚曲雅阶段;画意阶段。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,“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。”
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,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(1802-1870),他擅长人像摄影,作品结构严谨,造型优雅。1851年至1853年,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。1869年,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(1830-1901)出版了《摄影的画意效果》一书,他提出:“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,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。无疑,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,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;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。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,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。”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《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》 W.L.布拉斯 《无题》J.M.卡梅隆
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:普莱期(?-1896)的《男爵之宴》、《鲁宾逊漂流记》、《宝塔情景》;罗宾林的《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》、《秋天》、《两个小姑娘》、《弥留》、《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》、《黎明和落日》;雷兰德的《伊菲吉尼亚》、《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》、J.M.卡梅隆夫人《无题》等等。
合作编辑者
目前还没有合作编辑者信息
浏览次数:约81次
编辑次数:1次历史版本
最近更新:3 天前
创建者:yufugood